立即捐款

器官移植魔術師 李明哲副院長

2022-03-10

【 達 人 專 訪  II 】

器官移植魔術師 李明哲副院長

臺灣第一例的器官移植手術,是在民國57年由臺大醫院進行,移植技術發展至今已逾50載。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的研究與臨床經驗逐漸成熟,醫生們從束手無策到救人無數,這之間除了人員的技術精進,硬體設備的建置更是一切發展的根本基礎。

李明哲副院長自去年8月起來到萬芳醫院擔任副院長,在器官移植的領域深耕25年的他,將為身為醫學中心的的萬芳醫院器官移植項目,帶來新氣象。

------------------------------------------------------------------------------------------------

器官移植手術──拯救過去認定的「將死之人」

在過去的30~40年期間,器官衰竭的病人都被視為Dying patient,醫生往往對他們急轉直下的病情束手無策;而隨著醫學的進步,移植手術成為器官衰竭的最佳解藥。

目前器官捐贈的移植手術中,能否在手術過後持續保持穩定的狀態,是存活的關鍵。穩定的狀態只能仰賴術前、術中乃至於術後,齊全的儀器和設備,才能夠做得到。

平凡但不普通的必備儀器

「如果問我,會不會在沒有超音波的情況下做移植手術?我會回答你,大概不會。我寧願放棄、或把病人轉診到儀器充足的地方,提高他的手術成功率」

目前最主要的移植手術為肝臟移植腎臟移植手術,而這兩項手術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儀器就是超音波儀器暨探頭及超音波手術震碎吸引儀。如果缺少了這項儀器,那麼手術的成功率,基本上可以說是交給老天爺──全憑運氣。

超音波能偵測病人器官的真實狀況,甚至於血流狀況、切片檢查等影響手術成敗的重要細節。在移植完畢後,也會需要看病人的肝膽顏色,來得知器官是否有正常製造膽汁、預測血流狀況好不好。又例如切片檢查,對於某些深層的異狀,我們單靠肉眼是無法察覺的,而這些病灶只能透過超音波探頭來引導與尋找。而超音波手術震碎吸引儀能協助外科醫師更精準的執行肝臟分割手術,同時減少出血量。

  器官移植手術中所使用的儀器,單價與一般手術中的相比往往顯得格外昂貴。以看似普通的手術鉗舉例:通常手術鉗都是以「一組」為單位購置,不可能只買一   支。有些人可能會質疑,為什麼手術中只用到一支,卻一次需要買一整組?

   副院長解釋,手術中最後可能只有使用一支來夾住血管,往往卻需要拿各種尺寸、大小的手術鉗去嘗試。而正是因為有了一組四支的配置,如此才能交替用,並且讓執刀醫生選擇到最好的一支給病人。雖然當下,另外三隻看似不被需要,但正因為有了這看似「無用武之地」的三支鉗子,才能選到最適合的這支在病人身上去使用,得到最好的移植手術成績。

  洗肝機與肝臟衰竭

   「如果沒有洗肝機,通常只能告訴病人,聽天由命、看運氣;
     但如果確定有肝臟來源、也有洗肝機,
    我們就能很有把握的告訴病人,
    只
要從現在開始進行評估,
    一周後我們就可以做移植手術。」

以急性肝衰竭的病患為例,通常這類型的病人,狀況惡化的很快,撐不過
3天是很常發生的事情。若病患一旦等到有人願意活體捐贈新鮮的器官,通常
會搶在24小時內完成手術。

但是合適的器官,畢竟是可遇不可求的,為了增加每一個受贈者的存活機率,手術之前的準備,就顯得格外重要。術前通常需要經過一套固定的評估流程,這套流程耗費的時間,從3天至7天不等。若發生在以前,就算已經有合適的捐贈者,但病人可能撐不過這段7天的評估期,又或者就算有撐過去,身體機能卻早已不適合進行手術。這些情況,著實令人感到遺憾。

隨著醫學持續進步,目前臨床上會先使用洗肝機(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 簡稱MARS),以類似透析的方式,替肝臟分擔一些代謝體內毒素的工作,短時間內維持病人的生理機能,延緩病人演變成肝昏迷、甚至死亡的時間。可以說是用機器來買時間,讓病人有機會度過評估風險期。

骨感的現實狀況

目前萬芳的超音波儀器暨探頭及超音波手術震碎吸引儀,已經服役超過20年,機器型號較為老舊。原先的用途為一般外科及神經外科的肝臟和腦瘤切除手術,現因機況不佳且功能不符合現今手術使用,因此在器官移植中心的成立初期,急需汰舊換新購置的設備就是──超音波手術震碎吸引儀(CUSA)及超音波儀器暨探頭。CUSA最大特點是能避免術中大量出血,顯著的降低手術風險,大大提升醫師執行重大手術的成功率和手術效率。

而肝臟移植手術中不可或缺的洗肝機,包括儀器與周邊的附加管路。目前健保同意給付的項目僅有周邊的管路和配件,並不包括機器本身,因此多數醫院都只能向廠商租用儀器。然而倘若儀器數量不足、或正在使用,很有可能因為機器無法調度,導致錯失洗肝的最佳時機、讓原本可以活下來的病人,沒有撐過評估期而死亡。

不是活不過3天,就是永遠的活下來 

除了移植的成功率之外,醫院能負擔的移植量能也很重要。李副院長提到,移植完的病人若成功存活,那很可能就是一輩子的存活,到院看診的病患數量,將隨著醫療的進步而不斷上升。如果要讓移植手術能夠在醫院裡面永續經營,就必需讓這件事情成為醫療常規。

以肝臟移植手術為例,移植前要先住院,並且因為狀況緊急,會需要優先使用開刀房;此外,還會需要兩間手術室,同時進行器官的摘取和移植。當移植完之後的恢復期,尚需要入住加護病房約1~2周,之後再轉至普通病房持續休養,整個療程歷時3至4周才能出院。試想,這樣的流程,每月一次移植手術,大家或許尚可負荷;但如果提升到每周都做、等於一個月4次,再加上原有的門診病患數量,將很快耗盡整間醫院的醫療量能。

現階段萬芳的困境,除了硬體之外,也有人力資源的問題。同一位醫生經常需要同時兼做肝腎移植手術,使得手術需要投入的心力和壓力相對較高。李副院長期許萬芳在器官移植部分,五年內能更精進,除了有明確的專業分工外,更於院內培養一群器官移植團隊。

因此,器官移植中心的計畫需要長線布局,現在從第一步開始做:軟、硬體的建置、量能的提升,逐步達成兩年目標和五年目標,在臺灣的移植界持續累積聲量,同時獲得北醫大與兩間友院的支持,相信提升整個北醫大的移植量能,願景達標指日可待。

 

─ 2021年12月  蘇俐安編撰

返回